如何通过日益复杂的培训路线保证专业知识?
近年来,英国的教师培养体系逐渐向以学校为基础的模式转变,同时,尽管人口增长预期持续上升,但教师短缺问题却日益严峻,呈现出与传统职业教育培养轨道相背离的趋势。近年推行的某些学校改革方案甚至允许未取得正式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这一变化使得对整体教育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变得尤为迫切。此外,新冠疫情期间频繁的封锁政策带来了深远影响,不仅暴露了不同地区在线教育资源的差距,也凸显了学校与家庭沟通渠道的中断,以及部分家庭亟待改善的生活保障状况。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使得教师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处境更加脆弱。例如,在 2020 年疫情初期,部分学校甚至采取让学生通过观看 YouTube 视频来替代课堂教学,这无疑引发了社会对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高度关注。如今,随着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再次成为焦点。
回顾过往的教育学术研讨会议,关于英国教师培养体系的探讨曾在多个场合进行。例如,1996 年在立命馆大学召开的会议中,有专家围绕“教师教育的动态与挑战”展开讨论;1998 年在早稻田大学的会议上,则重点关注了“教师教育的未来”;而 2012 年的研讨则将主题设定为两国教师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当时,该会议正值国内政权更迭之际,关于教师培养周期的延长以及教师培训制度的讨论颇为热烈(相关内容刊载于学术期刊第 17 期)。自那次会议至今已有十余年,当前国内的政策已发生较大调整,例如,原本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已被废除,失效的证书也可重新恢复。此外,在推动教育工作者改善工作方式的政策引导下,各界正加快对教师工作内容的调整,同时也在努力遏制教师招聘竞争率的大幅下降,尤其在小学阶段,面临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
本次专题研讨旨在借鉴国内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经验,同时聚焦英国的教师培养路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措施,以及整体培训体系的现状。研讨会上,两位专家分别就英国的教师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报告。盛藤阳子教授的报告以“英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为题,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 2010 年以来的教育改革如何使该国的教师培养体系变得更加多元且复杂。她还引用了 Witty 的观点,指出学校联盟主导的“地方职业体系”与名校领导的“品牌职业体系”或将并存发展的可能性,并探讨了疫情对教师培养体系的影响。高野和子教授则以“教师培养的历程与展望”为题,从战后改革的视角出发,详细解读了英国学校主导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原理与运行机制。她的报告强调了需密切关注负责教师资格认证的相关机构(TRA)的最新动态,并在总结时提及国内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在讨论环节,线上线下的与会者积极提问。其中,有人关注英国复杂的教师入职途径是否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及稳定性。盛藤教授指出,由于入职路径的多元化,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和背景也变得更加多样,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她还提及,通过多次短期实习并最终留任的教师,其离职率相对较低。这一讨论引发了对国内教师招聘模式的反思,特别是新毕业生为主的教师招聘体系可能存在职业期待与现实工作的不匹配问题,进而导致较高的早期离职率。此外,关于大学培养的教师与实践导向型培养的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不同学科教师的培养路径如何协调等问题,也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此外,关于英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否具有连贯性的问题,也成为讨论重点。针对教师执业资格的设定,高野教授表示,尽管大学主导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标准设定上趋向严格,但与此同时,也有政策在放宽特殊许可的申请条件,部分趋势与国内教师培养政策的变化存在相似之处。此外,她强调,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英国,都可以在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理解这些变化。同时,有与会者指出,目前国内的教师培养课程强调“反思”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尽管学校现场学习的机会有所增加,但大学依然是培养教师的核心机构。高野教授补充道,在英国,类似“反思型教师”的理念曾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学术界得到广泛讨论,但近年来其具体内涵已有所变化。部分与会者表达了对两国教师培养体系中“反思性实践”逐渐被弱化的担忧。
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一核心议题,会议上有观点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应涵盖教学技能,并且义务教育阶段与中等教育阶段的要求有所不同。此外,自从高年级阶段的师资培养逐步转向学校主导模式后,学科教育的专业性保障问题也受到关注。盛藤教授补充道,在英国,教师的专业能力通常通过“教师标准”匹配度的反思表(reflection sheet)进行考核,同时,由于教师短缺及高离职率的现实压力,该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提升教师招聘与留任的效果。会议最终形成共识,即在初任教师及中坚教师培训体系下,如何在强调学校主导培养模式的同时,确保教师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是两国教育体系面临的共同挑战。
文章关键字:教育, 同理心, 大学教育, 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
作者:东海新闻网
编辑:F